當今鄉村文化建設主要是通過兩種方式,一種是外部文化的直接引入,即政府部門直接通過以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形式調入外來文化,緩解農村文化產品供應不足的現狀;另一種是內部文化的培植,即以當地農民為主體,以本地傳統文化為載體,進行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本地特有的文化。但在現階段,鄉村文化建設主要還是依靠外部文化,通過一系列的文化下鄉活動,如:圖書下鄉、報刊下鄉、電影下鄉等。這種方式的好處就在于易操作,見效快,從表面上看農民享有的公共文化資源數量在不斷上漲,但實則是缺乏根基,如隨風飄搖的“空中樓閣”一般。因為大部分文化下鄉活動如“一陣風”一般,具有及時性,但缺乏持久性,導致農民對文化活動的認知大都停留在表面,沒有參與感,自然就無法將“文化”植根于自己的內心深處,使得優秀文化無法在農民心中“生長發芽”,就更不用提“茁壯成長”了。這就一方面導致了國家在農村持續性的投入只是帶來了一些斷斷續續的文化產品輸出,使得國家在農村投入的大量文化資源造成浪費,如村圖書室、村文化館、文化長廊等眾多文化基礎設施處于一種空置“荒廢”的狀態下。